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替代需求弄死了PSP

徐萍半年前买的PSP,就快要退市了,如果没有新投资的话。
PSP的特点是功能多,但是单拿一项功能出来又比不上专门做这项功能的产品。
Iphone在大多数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只是一个新产品而已,但正是因为这个的出现和风靡,替代了PSP提供的一些功能。
多么善变的消费者!不是说一个特定的消费者善变,而是说新的消费者与老消费者比起来不一样了。

又到一年总结时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年度十大热门文章
似乎全是在记录中国的民主之路。

中央现在也在考虑怎样构建网络规则,怎样统治网络

舟山日报确认该报广告部主任与女员工裸聊属实
网络的力量,网络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包括沟通方式,社会偏好等等。网络不是无拘无束了,它和线下的社会一样,需要一种约束,只有这种约束的存在才能净化网络,让网络正常发展。而这种约束不是某个统治阶级的事情,不能在网络上也早就一个线下的中国的集权社会!
我想,中央现在也在考虑怎样构建网络规则,怎样统治网络吧。因为这个网络实在是把统治阶级搞得有点不放心了,人肉搜索以及广大群众的发泄已经搞了好几个官吏了。作为一个有实力的政党,就应该时刻追踪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当然自然环境的变化也需要追踪。因为,如果这个社会的熵变小了,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经济方法去激励人去干活,也于事无补了,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传统企业、传统家庭和中国社会

传统企业的运营,或者管理,或者领导,几乎是集权制的,管理层不可换,管理层的官僚主义盛行;而传统家庭和中国现状也是如此。解决官僚主义的方式有长的,有短的。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短的,就是企业外部的力量,市场,逼迫其倒闭,从而是企业内的官僚主义随着企业的解散而解散,这当然不是说企业界没有官僚主义了,只是说市场上有一种惩罚官僚主义的约束力。但是,如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背书的市场和企业除外。
对于家庭和国家来说应该是长的,等到统治阶层死了以后才会对官僚主义进行约束。这就是一种悲哀了。
有人说在集权社会里,由于对人自由的束缚,创新会很少。这个观点不是很正确。只要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奖励创新的制度,就会有创新。但是如果社会中的矛盾重重,是不可能在社会中找到一块净土来培育创新的,这就是集权社会的悲哀了。
显然,这种集权式在创业的时候,可以使你死得很快,也活得很长,我党就属于活得长的。

中国的先贤们

中国“人肉搜索”令多位官员下马
中国的先贤们在设计中国的社会制度的时候,决定了一个中央集权皇帝所有制的宗法制度,文官作为皇帝的臣子负责管理国家,皇帝因其代表上天而不可替换,但是朝代的更迭告诉人这是可以替换的。这种中期不可替换的制度先贤们考虑过稳定性,但更多地是考虑了其腐化性,所以先贤们在其它方面,比如说道德方面给了这些统治者和官吏一些约束,比如说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相亲,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因为违背天理而被唾弃和抛弃。
而进入到新时代,传统的道德约束似乎没有了,更多的是金钱、权利、地位、支配别人的诱惑。在一个缺少非正式约束的时期,网络力量似乎提高了一个替代,但是这种现象不是稳定的,不是长久的,一定要在中国形成新的非正式约束,“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约束”,试想,如果哦西方没有这种约束,社会将是多么的寒冷,西方的非正式约束包括,基督教。

一个讲得不怎么好的故事

华尔街覆灭记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acconomics-links

http://vimeo.com/1876936 一个简单的网站,通过一个人在黑板上举例子让你很快得了解一个经济现象!

【政府挽救房市】重庆地产商深陷高利贷危机

重庆地产商资金告急,涉及民间高利贷高达百亿元,重庆市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紧急向市政府求援
在美国,可能吗?看来,中国的房地产又成为又一个美国的大到不能倒闭的“汽车业”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市场上有不可以倒闭的企业,有政府隐性背书的企业,那么这个市场肯定不能够很好的分配资源。
中国的经济学家难道就不出来反对吗?

全球博客实时排行

http://www.wikio.com/blogs/top

也谈经济学的运用

就方法论而言,经济学也是从其它学科偷来的,如边际概念,运筹学等等数学知识,还吸收了一些心理学上的原理。
经济学=经济人+看不见的手,是黎诣远先生经济学课本上的一个有趣的公式,严格地讲,经济学,是运用一定的方法,研究经济人,对于身外之物,稀有资源的分配活动。分配隐含着之前的生产、交换活动,之后隐含着消费活动。有人说,它的核心在于激励人去创造,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分配只是一个时点上的状态而已,它不是目的,是一个短暂的休息。
经济学=方法+经济人+激励+稀有资源+创造+分配,这个等式或许是错的。
那经济学在其它领域的运用,比如,在企业组织内部,经济人对于职位的追求,几个人同抢一个经理的位置,这个活动,可以通过经济学去研究嘛?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这么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人去抢经理的位置,从而达到最优?但是这个过程中没有创造的过程,即创造出更多的经理位置出来的,虽然经理是稀缺的,但是在一个组织内没有创造更多的可能,所以运用经济学去研究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可以从经济学中抽一些东西去研究它,比如:
经济学-创造,研究怎样设置制度,激励更多有能力的人去抢经理的位置,以及在不同制度下,会产生的均衡结果。这个就没有市场了,少数的几个人去抢一个东西,用博弈论再好不过了。像这种非标准经济学问题,似乎都存在一个上帝,一个游戏的裁判,所以和经济学很大的不同,因为这个结果会根据裁判的偏好而变动。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tax swap?

An Emissions Plan Conservatives Could Warm To
how about a tax swap? like ,tax swap for fee,carbon tax for income tax.
为什么美国人不让行政力量去关闭污染企业呢?因为经济学家说,行政力量会扭曲市场,行政力量不了解市场,市场人士更了解市场,所以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以及,腐败呀,大政府呀,等等等等。
而不愿意提高税负,可能是:
有钱人不慷慨,而这些人占据了国会
经济学家觉得不合经济理论
人民还不够穷,苦
当有钱人慷慨了,人民很苦了,即使你经济学家怎么反对,都没用,因为你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决策者。税负,一定成都上代表了劫富济穷。
但是,不知是谁研究出来的,现在的美国税负是劫穷济富,或许他的穷富概念比较特别。



理论指导实践

经济学----经济,管理学----管理,会计学---会计,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人类学----人类,数学----数?
研究管理的人不懂管理,研究会计的人不懂会计实务,研究经济学的不懂经济,研究心理学的不懂心理;因为想太多!
现在,科学都被研究者弄成“神学”了,不能指导实践了。
举个例子,面前两条路,A近,B远,A有人挡道,B有人挡道:
S1:如果路人是为了赶时间,但不知道这两条路的具体情况,所以他无法选择;但是理论可以这么解释,他会选择消耗时间更少的一条路(趋利避害,成本收益分析,制度,激励……),这就是理论,这就是所谓的理论指导实践!
S2:赶时间,知道A近,他会选A。
S3:赶时间,知道A近,也知道A有人挡道,无法选择。
现在,知道为什么理论脱离实践,且不能指导实践的原因了吧,因为理论的方法过于复杂,而内容又过于简单空洞稀少,总之一句话,理论没有实质内容,空有方法,对使用者来说成本太高。

除了身外之物

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交往、帮助,快乐,幸福,安逸……
经济学家的俗就在于此。经济增长虽重要的,但是法律、道德也很重要,研究这些的科学也应该成为显学,但是为什么它们自己不争气,得不到人民和政府的关注,所以顺其自然吧,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就会成为显学的。
而数学,这个应该算是科学中的公共品,所以需要政府帮助。如果夸张一点说,经济学、心理学也是科学中的公共品,特别是人文科学,因为牵扯到人嘛。

What Did Barack Obama Know and When Did He Know it?

more on Rod Blagojevich Scandal
反对政府开支计划的经济学家(mankiw ,tyler cowen,etc)的理由之一,就是腐败,造成大政府,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逆性;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容忍腐败和大政府,那就是容忍社会上的蛀虫。如果有人说腐败是好事,激励了生产,我只能说,你没有学好经济学以及没有良心。机会成本!
Obama 显然和这个丑闻有关啥。

typepad

TypePad is a blogging service from company Six Apart Ltd, and the largest paid blogging service in the world.Originally launched in October 2003, TypePad is based on Six Apart's Movable Type platform, and shares technology with Movable Type such as templates and APIs, but is marketed to non-technical users and includes additional features like multiple author support, photo albums and moblogging.The service is available in several languages a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sold at three different subscription levels.TypePad is currently used by many large organizations and media companies to host their weblog, such as ABC, MSNBC, the CBC, the BBC and Sky News.On June 9, 2008, Steve Jobs announced Typepad will be available for the iPhone in early July.

how about a GDP Balance Sheet?

我觉得经济学家混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例子够多了,需要给经济学家一个GDP 资产负债表。每年国家生产的物品、提供的服务,作为资产的增量记在BS左侧,而右侧由政府、资本家、劳动者构成对这些资产的所有权。这也能在BS上看清楚流量和存量的区别。
在宏观上,经济学家喜欢分为总供给和总需求,而且喜欢把总需求分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这些都可以反映在一张需求表上,也把流量和存量都列出来。至于总供给就需要反映在BS的左侧。按流动性排序?NO,按产业链排序,电力排第一,石油第二,……
那么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Obama和McCain喜欢的摇滚乐

这是一个要的听音乐的网站,全、速度快、干净

CEA VS. NEC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CEA) is a group of economists who advise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a part of 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vides much of the economic policy of the White House. The council prepares the annual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The current Chair of the CEA is Edward P. Lazear. Barack Obama has nominated Christina Romer as the new CEA Chair.
The council's three members are nominated by the president and appro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The staff of the council includes about 20 academic economists, plus three permanent economic statisticians. The current chairman is Edward Lazear, on leave of absence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Past chairs include:
Ben S. Bernanke 2005-2006  
Harvey S. Rosen 2005  
N. Gregory Mankiw 2003-2005  
R. Glenn Hubbard 2001-2003  
Martin Neil Baily 1999-2001   
Janet Yellen 1997-1999   
Joseph E. Stiglitz 1995-1997 (member since 1993)  
 Laura D'Andrea Tyson 1993-1995   
Michael J. Boskin 1989-1993
Beryl W. Sprinkel 1985-1989
Martin Feldstein 1982-1984
Murray L. Weidenbaum 1981-1982
Charles L. Schultze 1977-1981
Alan Greenspan 1974-1977
Herbert Stein 1972-1974
Paul W. McCracken 1956-1959 (member); 1969-1971
Arthur M. Okun 1968-1969
Gardner Ackley 1964-1968
Walter W. Heller 1961-1964
Raymond J. Saulnier 1956-1961
Arthur F. Burns 1953-1956
Leon H. Keyserling 1949-1950 (acting chair); 1950-1953
Edwin G. Nourse 1946-1949
Other influential past members include:
Karl M. Arndt[1]John D. Clark 1946-1953
Otto Eckstein 1964-1966
Aaron Edlin, 1997-1998
Hendrik S. Houthakker 1969-1971
William D. Nordhaus 1977-1979
James Tobin 1961-1962
The council was established by the Employment Act of 1946 to provide presidents with objective economic analysis and advi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issues. In its first seven years the CEA made five technical advances in policy making, including the replacement of a "cyclical model" of the economy by a "growth model," the setting of quantitative targets for the economy, use of the theories of fiscal drag and full-employment budget,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greater flexibility in taxation, and replacement of the notion of unemployment as a structural problem by a realization of a low aggregate demand. [2]In 1949 a dispute broke out between Chairman Edwin Nourse and member Leon Keyserling. Nourse believed a choice had to be made between "guns or butter" but Keyserling argued that an expanding economy permitted large defense expenditures without sacrificing an increased standard of living. In 1949 Keyserling gained support from powerful Truman advisors Dean Acheson and Clark Clifford. Nourse resigned as chairman, warning about the dangers of budget deficits and increased funding of "wasteful" defense costs. Keyserling succeeded to the chairmanship and influenced Truman's Fair Deal proposals and the economicsect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8 that, in April 1950, asserted that the larger armed forces America needed would not affect living standards or risk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ree character of our economy." [3]During the 1953-54 recession, the CEA, headed by Arthur Burns deployed traditional Republican rhetoric. However it supported an activist contracyclical approach that helped to establish Keynesianism as a bipartisa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nation.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formulating the CEA response to the recession - accelerating public works programs, easing credit, and reducing taxes - were Arthur F. Burns and Neil H. Jacoby. [4]The 1978 Humphrey-Hawkins Act required each administration to move toward full employment and reasonable price stability within a specific time period. It has had the effect of making the CEA's annual economic report highly political in nature, as well as highly unreliable and inaccurate over the standard two or five year projection periods. [5]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NEC) is a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gency in 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Created by President Bill Clinton in 1993 by Executive Order, its functions are to coordinate policy-making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ssues, coordinate economic policy advice for the President, ensure that policy decisions and program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ident's economic goals, and monit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ident's economic policy agenda. The Director of the NEC is also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Economic Policy. The current Director is Keith Hennessey (appointed by President Bush in 2007). President elect Barack Obama has designated Lawrence Summers to be Director when he assumes offic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departments! that's why US failed in IRAQ
你一看NEC的成员就知道,NEC更官方,CEA的主席都是NEC的成员,NEC的成员包括总统呀,国务卿(外交部长)呀,不愧是COORDINATE的

if i were a boy

Beyonce's song FANTASTIC!

FUNNY

重庆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被盗,校长因此被发现贪污
南京一企业破产,被债权人翻出2007年春节时向官员送礼清单

哈马斯、以色列、巴勒斯坦

这些冤家,是美国干预中东的好借口,还是美国的头痛呢?

第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先生在管理学中提出的思想。遥想当初,彼得.德鲁克先生在芝加哥大学学得经济学思想后,创建了管理学学科,是弃暗投明吗?现在,我想,也是管理学反哺经济学的时候了。
经济学家喜欢分析现实经济学,不然就得下岗了。这次的危机,好比一个人P出门被车撞了,不同的经济学家就给出不同的解释,A说原因是P出门,不出门不就碰不到车了;B说原因是车,没有车哪会被撞呢;C更看得远,都怪P的老板催的那么急,不然P晚点去就碰不到车了;D也看得远,都怪出租车里面的顾客催的太急,不然车不会开得这么快;E却说,怪路太滑了,也怪昨天下雨了;F……
这,让决策者(此处是交管部门)为难了,到底该把责任推给谁呢?交警有自己的方法,就是直接原因归责制,车撞了人,车肯定负主要责任,如果人有违规,那么车负的责任少一点。
举这个例子,是要经济学家,一要有系统思考的思想,不要盲人摸像,多听听别人的观点,不要鲁莽的否定别人的观点;二个是在寻找主要矛盾,提出解决方法时,要找直接原因,不要试图去改变根本的原因,比如说不出门,或不开车,这种虽然可以治本,但是又会引发另一个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你在家不是还可能产生事故?
看来,经济学家也需要第五项修炼,不仅仅是企业中的管理者、员工。

重庆一锰厂发生喷炉事故致6人死

直升机救援,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网易的网友评论,简直神了,这是中国民愤指标。中国的发展宏观上看好好,其实细节上看机会成本大,就是一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发展形式,虽然GDP增长了,机器运转了,但是机会的不公平显然很明显,如果你认为官和资本家勾结也算是一种发展模式,一种稳定,一种公平的话,那就另当别论。我最痛恶的就是中国官方经济学家的公开看法,说什么好呀,中国发展比其它发展中国家都快,这只能说其它国家比中国还差,或者其它国家除了经济增长,资本家赚钱外还尊重人权,而中国却不。什么是机会成本呢?中国的GDP增长掩盖了N多卑劣内容,其实中国之前的差就是这些被掩盖的N多内容造成的。可见,中国的增长真的无法持续的。
题目新闻已经不是新闻了,中国人也麻木了,也学会了自保,各人自扫门前雪,是一个社会民主发展的悲剧是长期受压迫人民的占优选择。
中国人不幸福!
重庆泰正集团是做酒店地产的,重庆泰正锰业不知何其是甚关系,泰正集团董事长韩光?和华联商厦的董事长同名,不知是同一个人与否。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发展形式,是对人的不尊重,是对自由和民主的强奸,是一种文明的压迫,是对人的蔑视,是会被历史淘汰又会站上新的历史舞台的坏东西。
这何时是个头呢?我们学经济的,不会气愤的说人是卑鄙的,压迫阶级是卑鄙的,而是说制度的原因宠坏了压迫阶级,是制度的错,制度改过来就可以原谅他们,他们就会展现好的一面。
但制度通过什么途径改过来呢?被压迫阶级怎样获取力量呢?
反正,我不期待政府、法院、人民会对泰正锰业有什么惩罚。人是死了6个了,时间一长,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人民就不管了,就麻痹了;鉴于这个性格,统治者当然可以,特别是部分官吏当然就可以掩耳盗铃,把不和谐的生意扼杀在喉咙里。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全球失序与失衡

英国《金融时报》马丁·沃尔夫先生长得很像我一高中同学。
他分析世界经济的三大支点是:金融缺少监管、高收入国家向低收入国家借债、高收入国家贸易逆差。说来说去,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人民币不升值,人为干预了市场,导致美国的贸易赤字,加上中国人傻,把钱借给美国人,美国人变得敢借款,高消费。都怪中国人仁慈,为了保就业、促出口,持续不断的借钱给美国人,卖便宜货给美国人,换回来的美元利润,代表了对于不怎么光明的美国的未来的一份所有权。中国的生产力为什么不能向国内的人服务呢,解释是中国人不爱消费,都他妈的是守财奴。就等于说,中国人都是美国人的奴隶,一直努力生产,而美国不用干什么,直接借中国人的钱,去买中国人低价的商品,这是新时代变相的剥削。现在经济危机了,美国人指手画脚说什么中国人把美国人惯坏了,我靠,这是哪门子道理呀。所以,中国人,应该消费,应该提高工人的工资,应该把出口价格太高,应该通过间谍去偷美国人的技术,就像我们一贯做的一样。都说和世界接轨,是为了学习西方技术和管理,到头来跟人做奴才,什么都没学到,还被人骂”狗奴才“!
上面一段是基于非经济学的谩骂,而下面一段是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其实,还是逃不过需求供给分析。中国人制造的产品在世界这个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为成本低;把这个国家当作一个企业的话,如果这个企业在市场上卖产品比别人都低,你说其它企业会坐视不管嘛,他会说你不讲人权,让你提高工资;这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在将来,中国的产品不会便宜的。而现在美国需要中国把汇率提高,这样一来间接的提高了中国产品的价格,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汇率本来就应该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而增加,以为外汇也是一个市场嘛。但是,又但是,中国人不提高汇率,这样一来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原先积累的人民币所代表的美元没有提高;二个是将来的产品更好卖,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提高汇率,我们以往积累的贸易顺差就可以买到更多的美元资产,这种想法太天真了。美国人会干这傻事嘛,严格的说,人会干这傻事吗?
难道美国人就不能面对现实,说自己落后了吗?没钱就少花点吗,顶多是中国的工厂生产东西比去年少一点而已,顶多是中国的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没什么。简单的经济调节,怎么就那么痛苦呢?
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就是借款的人还不了钱。信用和委托代理关系是自由竞争市场交换经济的软肋,这两个东西加快了经济的运转,同时也为市场经济添加了不稳定的基因,而且是永远的。自由竞争市场交换经济衍生出来的很多经济现象以及经济学的分支,是人从不同角度理解经济的努力和尝试。比如说,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收入增长,公平,科技进步,福利,幸福,赤字,通胀,经济危机,资产泡沫,信心缺失,货币现象

顺手牵羊的几个排名

国际上前200名经济学家排名

中介

中介的恐怖力量,包括货币、金融机构、商人、商店,前两个人传递货币和信息,后两个传递货物和信息。当然还有房产中介、婚姻中介、就业中介
这些中介不创造财富,这是为拥有价值的人创造一个平台,自己抽取中介费。如果这种中介被人垄断,后果是很严重的。
如果市场经济中,没有他们,交易会变得慢,但也变得安全。
但是金融机构和婚介所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资金拥有方把钱借给银行,银行再借给资本家;后者这是把男女双方(当然不限于异性)的信息互换而已,自己并不会把女人娶回来,然后再嫁给男人。这种不同,只是对监管的多少的不同影响而已,都需要监管。要监管,就要监管到位,因为你的监管,资金拥有方掉以轻心了,退化了自己的鉴别力,所以要监管就要监管好,就要做好专业化;要么你就果断的说,我不监管了,这样一来资金拥有方可能会重新找回鉴别能力。

为什么中国这样?

中国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国家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中国拥有最为庞大的外汇储备, 也已经成为第三大贸易大国;中国还也是最大的金属消费国和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国。很快, 中国就将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耗国。
一个原因,中国人勤奋,中国人怕被人看不起。只要当官的不太过分,中国人都忍受得了。

全球化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能是控制货币数量,这是永恒的话题。如果全球只有一个国家,这没什么;但是全球有很多国家,而且大家都能够发现货币,大家互相买卖商品、投融资时,需要涉及到货币的问题,这个时候,就由不得一个国家随便发货币了,你控制货币调节通胀就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利益,会产生博弈,那均衡结果是什么呢?

看看经济学家都有哪些变量去反映我们的身外之物---经济活动

利率、工资、CPI、PPI、失业率、GDP(C+I+G+NX)、GNP、NI、M0、M1、M2、M3、P、Q、股票指数、CBOE VIX……
以后,会有更多的吧,比如说,公平度、分工度、辐射度、依赖度、幸福度、外部性度、富人比例、穷人比例、企业死亡周期……

每场危机的解决都为下一场危机埋下了种子

因此,美联储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随后的股市泡沫。2000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后大举放宽货币政策,也推动了近年来的住宅市场繁荣。这场繁荣的结束导致货币市场崩溃,进而促使美联储最近大幅降息。现在问题是,此次降息将造成什么后果。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面对“狄克推多”

“狄克推多”(dictator)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专政”“独裁”一词的音译。这里“会审”的,是那个年代三位知识人对它尤其是对苏俄专政的看法。这三人,两位文化重镇,一位诗人,前者是胡适和鲁迅,后者是徐志摩。在“狄克推多”的时代三岔口,他们的表述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形状并浅深。
  这里不妨以他们自己的话语呈堂。
  30年代,一位记者采访鲁迅时说: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智识阶级就要饿死。鲁迅回答:“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为了将来的无阶级社会么?只要你不去谋害它,自然成功就早,阶级的消灭也就早,那时就谁也不会‘饿死’了。”鲁迅当然难以逆料几十年后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形;但,对专政的信任和表述如此简陋,确也让人汗颜,因为这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大脑。《解放了的堂·吉诃德》是象征苏俄革命的一出话剧,剧中的革命者有一段道白:“是的,我们是专制魔王,我们是专政的。你看这把剑——看见罢?——它和贵族的剑一样,杀起人来是很准的;不过他们的剑是为着奴隶制度去杀人,我们的剑是为着自由去杀人。”这不啻是苏俄专政的宣言,鲁迅却为此颔首:“这是解剖得十分明白的。”
  鲁迅晚年支持专政却几乎不谈民主,胡适一生力推民主——当然是英美制度框架中的民主。但在专政问题上,有过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误区发生在莫斯科,1926年胡适去过那里三天。他轻易接受了一位美国左派和一位苏俄外交官员的诱导。那位“美左”这样忽悠他:“向来作dictator(独裁者)的,总想愚民以自固权力。此间一切设施,尤其是教育的设施,都注意在实地造成一辈新国民,……此一辈新国民造成之日,即是Dictatorship可以终止之时。”这样的表述和上面一样,压迫是为了取消压迫,专政是为了终止专政。看来一个美好的“为了”不啻一贴蒙汗药,它让人只迷惑目标,却罔顾它的实现方式及后果,以致为了明天的美好,今天可以行使罪恶。可是,人们从来都活在今天而非明天,没有为明天就要拿今天作牺牲的道理。但吃亏再多,人类因其固有的弱点,怕都难以摆脱“目的伦理”的道德魅力。
  于是,身在国外的胡适几乎向国内复制了那位“美左”的观点:“狄克推多向来是不肯放弃已得之权力的,故其下的政体总是趋向愚民政策。苏俄虽是狄克推多,但他们却真是用力办教育,努力想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依此趋势认真做去,将来可以由狄克推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胡适的看法当即遭到徐志摩等人的批评。胡适后来反戈,说:“‘狄克推多’制之下,只有顺逆,没有是非”;又说:“独裁政治之下的阿斗,天天自以为专政,然而他们只能画‘诺’而不能画‘No’。”但,对专政的看法,胡适留下了他认知上的“前科”。
  书写20世纪的思想史绕不过胡鲁,却不会有人想到徐志摩。如果把当时胡鲁的时论文字和徐志摩放在一起,尤其在苏俄、专政、革命等百年以来这一系列致命问题上,徐的言论比前两位更经得起历史的挑剔。比如针对以上的胡适,徐志摩说:由愚民政策过渡到民治制度,“等于说由俄国式共产主义过渡到英国的工党,或是由列宁过渡到麦克唐诺尔德”,这两者间的不可能性徐志摩看得清楚、说得明白。在自由主义的学理上,胡适功夫未深,作为诗人的徐志摩却不浅。
  徐志摩分明看出“一党完全专制治下”,“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依,不能异”。因此,他的推论是:“即使一党的狄克推多,尤其是一阶级的狄克推多,的确是改造社会最有捷效的一个路子,但单只开辟这条路,我怕再没有更血腥的工作了。”这是他比胡鲁高明的地方,不是为了明天,今天就可以流血。他更看重如何避免今天的血腥——这是“责任伦理”的表述。专制的血腥在于:“除了你‘宗教化’你的党的目标(绝对的信服,不怀疑教主或教义),武力化你的党的手段,你就不能期望苏俄革命的效果。”思想上的“宗教化”和手段上的“武力化”,是徐志摩概括出的苏俄专政的两个特点,这纯然一副思想家的手笔。诗人僭越,它很难出于惯称为思想家的鲁迅。
  在面对苏俄的价值坐标上,徐、胡、鲁不妨是一个左中右。徐志摩是反苏俄专制的,正如鲁迅是支持。胡适一度徘徊,最后走向反专制。不妨注意一下他们对专制态度的时间表,徐志摩批苏俄在前(20年代),鲁迅拥戴苏俄在后(30年代)。因此,就中国知识人对苏俄专政的认知谱系言,鲁迅是徐志摩的倒退和反动。
  但,历史却朝着鲁迅的方向延伸……■
  
邵建:学者,任教于南京晓庄学院

以个案评价机制防止司法腐败

建立“法律人网上个案评价系统”,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试图通过局部的外部精英监督去完善司法制度,体现司法公正,简直是胡扯。
还是运筹学里的动态规划的思想,最优性原理只是必要条件,其它制度不变,只变一点局部外部监督,是行不通的。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真难。尊重个人的意见和自由,人活着才有意思,人才会有平等可说,其它都是独裁,都是面谈。
PS:2008年大案要案回顾
  上海社保风暴进入2008年迎来最高潮:4月1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以受贿、滥用职权两项罪名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8年。两个月后,社保风暴的中枢人物,张荣坤,于6月22日上午迎来终审判决——张因犯单位行贿罪、对公司人员行贿罪、操纵证券市场罪、欺诈发行债券罪和抽逃出资罪,五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
  2008年,京城巨贪的“落马”扰动得地产界风声鹤唳。原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周良洛,于3月28日上午在北京市二中院领受了死缓判决。其为官14载,收受1672万元贿赂,其中九成来自土地审批和房产项目。同样案起京城地产寻租的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则于 10月18日在河北省衡水市中级法院一审被判死缓。其单独或伙同情妇收受贿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96.59万元,同样有九成源自京城地产项目。
  和地产界一样惴惴不安的,还有证券界。2008年6月8日端午节当天,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益因严重违纪,在出差返京后被有关部门隔离审查。不过,时至六个月后的今天,王益一案尚无任何已进入司法程序的公开消息。
  保险业“硕鼠”关国亮,在案发两年后,于2008年11月25日走上了北京市二中院的被告席。关受到职务侵占、挪用资金两项指控。保监会2006年的调查显示,关擅用新华人寿资金累计近130亿元,而检方的指控已缩水到2.61亿元。新华人寿和股东们将面对追债难题。
  在资本市场,三度加冕为内地“首富”的黄光裕,留给世人的更是一团迷雾。2008年11月19日晚间,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拥有20多万员工及数百亿银行贷款的“国美系”终将走向何方?黄发家历程的种种瑕疵能否左右该案走向?人们持续观望。
  2008年8月13日,因涉嫌受贿,商务部条法司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被有关部门“双规”。他的同学、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主任张玉栋以及曾在该所担任律师的刘阳亦牵涉其中。不久后的9月下旬,商务部原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邓湛即因涉嫌腐败犯罪被相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
  10月底,商务部条法司行政法律处处长杜宝忠被抓。随后,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副局长刘伟被刑拘。一条利用外资并购审查权力而结成的寻租腐败链由是渐次清晰。
  司法系统内部同样大案频发。现年51岁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因涉嫌以权谋私、严重经济问题和生活腐化“三宗罪”,于2008年10月15日被中央纪检部门带走接受调查。黄案发重要起因是牵涉广东杨贤才案。杨为广东高院副巡视员、原广东高院执行庭庭长(该庭后更名为执行局),已于此前的2008年6月下旬涉案被查。
  在首都司法系统中浸淫30余载的西城区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郭生贵,则于2008年10月30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同样掀起舆论风暴的要案,除了身居要职的高官们,还有本来默默无闻的北京青年杨佳。事发149天后,独闯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连续捅伤九名民警和一名保安并致其中六名警察死亡的杨佳,于11月26日上午被执行死刑。
  在2008年年底“尘埃落定”的案件还有“华南虎照风波”。11月17日晚,周正龙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法院迎来了终审判决。在法庭上坚持认罪、独揽全责的周正龙,因“有较好的认罪态度和明显的悔罪表现”,被改判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缓期三年执行。其律师称:“或许只有时间能够揭开虎照风波的真相。”

今天早上起来,赖世兵打扮自己

他是去和女朋友见面。什么东西激励他去打扮自己呢?他还拿了一些礼物,这些礼物作为身外之物,除了满足人的需要外,是否还传达了一些信息呢?他需要出门,而我却可以呆在寝室,所以他去和女朋友见面需要走路,这也算是一种成本,那见女朋友为什么走路,为什么不飞过去,不走飞机过去,这就扯到成本和可实现性问题了。为了换取和女朋友见面,不管他做什么,都会有机会成本所以说,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白费的,都是需要用一个东西去换另一个东西的,市场上是和别人换,像谈恋爱见面就是和自己换。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人对物品的需求会右移,比如说节日买礼物的时候,这就不是礼物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上升,而是需求上升导致价格上升。
谈到信息,我想说得是市场就是一个信息源它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信息的内容是:这个产品好坏,遗憾的是这个信息未包括这个产品是否环保,这就需要消费者自己提高鉴赏力,或者由什么机构进行绿色论证,比如说ISO14001之类的,这个容易寻租。
我早说过,竞争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是基于自利的,一种是恶性的,是基于自私,这两中都可能是纳什均衡,不同制度下,人会表现出自利或自私,在自由市场交换竞争下,表现自利;在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下,会出现搭便车,出现聚餐现象,表现为自私。在市场经济下,一定要保证司法公正,因为这个保证了人人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保护私有产权,保护合同,保护人的基本人身安全等等。
如果爱情经济学,只是一些成本收益分析就没意思了,要增加一些譬如:在爱情催化下,人的偏好变化;是什么激励了爱情活动的增长;微观爱情、宏观爱情、爱情分工。如果把爱情当作一种商品的话,有什么特性;把爱情当作一种外生变量的话,它会怎样影响人的其它活动。当然,关于为什么爱情活动会增长,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个荷尔蒙激素的增长来解释,为什么荷尔蒙会增长,男女往那一站,衣服一脱,或许来几个性感动作,荷尔蒙就上来了,如果陷入这个里面研究起来就庸俗很多了。那是性,不是爱情。
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形成的长期互相依靠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确实是一种外生变量,它会影响人的决策,人的偏好。一个闹钟,平时你20块钱嫌贵,但是如果是在某个节日里买给你另一半或者你另一半在现场,你50块钱都不会决定贵的。这就改变了人的偏好了。那是什么增加了爱情呢?是性?是身外之物?性和身外之物都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我爱你。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其实这几项并不是什么内控制度,因为没有牵制设置,没有外部监督。

在中国,政府和私人

之间的关系是很明确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国人都默认了。所以企业有难的时候,不会有什么人大讨论,听证,不会有经济学家出来讨论在经济学意义上是否应该bailout,人民也不会说什么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资本家不公平。
这是多么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学研究理性人,提供怎样激励理性人的方法,但是中国人却似乎不怎么理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是否应该bailout私人企业是没有结论的。胡锦涛说,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这是对的。中国政府一直对企业的干预不能说到了危机的时候就撒手不管了,而美国不同,它的理念一直就是政府不干预经济的,现在要干预了,显然会不适应,不管是议员、经济学家、普通百姓。
当一个社会不考虑机会成本的时候,经济学就显得没什么用了。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周而复始千古不变 中国历史十大定律

重要的是,怎样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定律。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麽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麽?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麽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麽?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句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句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句践的毒手。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於一死。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能够吟诵《大凤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 

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 

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的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 

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 

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 

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 

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怜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 

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 

人为什麽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Gong同拚搏,尚能齐心协力。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 

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奸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奸臣传》。奸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这就是包围定律。 

包围者不仅有奸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 

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 

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 

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 

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面。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 

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麽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 

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 

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像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倒是日本人比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麽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 

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 

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 

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 

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 

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 

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 

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 

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 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 

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麽会变成如此熊样?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为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骄"。 

八旗兵入关,满人成为统Zhi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 

由"骄" 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 

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 

二曰"奢"。 

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 

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三曰"淫"。 

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 

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 

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四曰"逸"。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 

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继父业,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富家子弟问题,我们的学者开出药方来是四个字,"加强教育"。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据说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 

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 

有晋人撰文说,某晋商家业兴盛达两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业延续两百年,确实了不起。但两百年后又如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真相》的书中看来的。 

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是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因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 

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於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羡慕的应当不止是这两人。人们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何谓"坐"?"坐"就是享用。把一个大饼送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汉,穷汉会"享用"赐给他的美食。一个皇帝,他所"享用"的并非一个大饼,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个国家。无数美女,多少美丽与温柔,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山珍海味。这样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羡慕?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一切权力归于统Zhi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去。"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时期,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我惊奇,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大,权越重。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毛"是个什麽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麽会是"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我问他,"林*彪说,我们这麽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是什麽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麽‘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没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於"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 

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我们这麽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说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无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外因。使知识分子变为"毛"的还有其内因。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 

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 

许多人不喜欢"文人"这个词,甚至以为他是一个贬义词。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没有甚麽大区别。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要食人间烟火。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人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缘於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可以逃脱。 

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 (不须说)

从历史的角度看49年后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

王国斌。
熙熙皆为利来利往。历史其实很简单。
邓小平的首度复出。至于到底邓小平有没有犯错误,不得而知了。

我都忘了我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刻

在我常常抨击时弊的时候,我都忘了我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刻,以后历史学家在书写我所在的这段历史的时候,将会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呢?改革开放将是一个重点,独裁资本主义?

我们怎样去量化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好比说,现在经济危机下,有人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监管没有用,还是因为监管太少导致了危机?经济学家试图通过量化指标、复杂模型去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是南辕北辙,谁都有自己的答案,谁都说服不了全部的人。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是一个物理上的试验,做起来很容易,但是牵扯到人,有人说很难,因为无法做实验,无法在现实中控制非试验变量不变,即使你通过Difference-in-Difference的试验设计都不能说服人,即使你通过计算机、程序去模拟也说服不了所有人。
除了这些方法之外,我们就没有其它方法了吗???
知道实证的弊端,我们去学去用的时候才不会盲目崇拜。

Becker Center on Chicago Price Theory

Becker Center on Chicago Price Theory

温家宝去新校区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史蒂文•卡帕兰(Steven Kaplan)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安托瓦内特•舍布尔(Antoinette Schoar)合作撰写的一篇论文总结称,1980年至2001年,“基金平均收益率(除去管理费)与标准普尔500指数基本相当。”* 另外,“杠杆收购(LBO)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除去管理费)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他们还总结称,管理者的表现存在巨大(且持久)的差异。然而,纽约大学斯特恩学院(Stern School at New York University)的亚历山大•永奎斯特(Alexander Ljungqvist)和马修•理查森(Matthew Richardson)的一篇论文却总结称,1981年至2001年的数据显示,成熟基金(除去管理费)的内部收益率为19.8%,远远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4.1%**。结论是,私人股本行业有可能做强。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经理人。”
温家宝去新校区调研是错误的,因为那边只有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大四毕业的学生在A区,样本抽取错误了。他所访问的返乡农民工也是事先市政府安排好的。所以,样本都是错误的。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农村的调查结果是“农村包围城市好”,而王明在城市调查,得出的结果是“城市包围农村好”。
统计学中,样本有一个自选择问题,比如说你研究教育对人工资水平的影响,就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接受教育的人能力可能就更强一点,家庭条件好一点,社会关系多一点。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被动选择问题,样本事先被人安排好了。

稳定经济学

在危机面前,最吃香的话题莫过于“稳定”了。没有稳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显然,任何经济学都是基于人做出理性决策而设置的一系列激励假设,在不稳定时期,人是不理性的。
但是,这也会成为管理当局的一个借口,把头埋进沙漠,推迟改革。比如说,人保部要求企业不轻易裁员,这样会造成三个结果:变相裁员,使被裁员工连补偿金都没有,员工去政府、法院告也没用;企业向政府哭穷市场无法有效实施分配资源的作用,本来在危机时刻,差的企业会被挤出市场,这是好事,但是如果政府干预,会使坏的企业走不掉,好的企业留不来。什么是好企业的标准,就是企业凝聚力强,抗风险力强的企业。政府不许裁员,人为的造成了一种假象,就是差的企业不裁员在外看成为好企业了,误导了消费者和供应商,更误导了市场。

丰田拟在华召回12.2万辆缺陷轿车

由于电动转向机总成电机轴表面工艺存在缺陷,可能影响驾驶安全,涉及皇冠、锐志、雷克萨斯三大车型

质量控制。

危机管理。

佩服丰田的勇气,这种召回反而增加了消费者对丰田的信心。

【人大审议】《劳动合同法》遭遇执行难

如何在劳工就业、企业生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数者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决策者拿出更加有效的办法
在“保企业”与保障劳工权益两者之间,决策的天平需要寻求新的平衡
《劳动合同法》必然会繁荣“劳务派遣”这个行业。《劳动合同法》关于签订无固定期合同、缴纳足额社保等方面的规定,在客观上导致了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而《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劳务派遣”在定义、应用范围、派遣时间等方面的不明确规定,使得劳务派遣成了《劳动合同法》的一处缺口,给了企业规避相关规定的出路。有统计称,与2007年相比,2008年劳务派遣用工人数增加了700万。同时,在劳务派遣的大量应用中,由于缺少相关规范,同工不同酬、社保待遇过低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还有企业几乎是全员派遣、长期派遣。
法的尊严何在,如果执行起来就可以违法,那么制定法律的时候岂不偷工减料?

社会保险法二审稿争议

无论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障等重要制度,目前均尚难填补城乡割裂带来的制度空白
“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个人退休时,基本养老金按照退休时各缴费地的基本养老金标准和缴费年限,由各缴费地分段计算,退休地统一支付。”
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何衔接?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标准,合并实施?
我想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先确定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隋本人转移。农民的避而不谈。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拯救最贫穷的10亿人

保罗•柯里尔,牛津大学非洲经济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frican Economies at Oxford university)主任,对非洲经济进行了长达30年的研究。在这部出色的著作中,他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国家正走向失败?

发展中国家约80%的人口生活在人民日渐富裕的国家里。数十亿人生活在快速发展的国家中。但是,约有10亿人口——其中70%居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生活在经济陷入停顿或衰退的国家。总共有58个国家处在这种绝望的境地。然而,正如柯里尔所言:“一个10亿人口的贫民区,将越来越不可能被舒适的世界所忍受。”

柯里尔认为,这些国家陷入了四个几乎无法逃脱的陷阱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这四个陷阱是:“冲突陷阱”、“自然资源陷阱”、“有恶邻的内陆国家”陷阱,以及“小国治理不良”陷阱。

在最底层的10亿人口中,有73%的人处于内战之中;29%的人生活在不良自然资源政治主导的国家;30%的人处在恶邻包围、自然资源贫乏的内陆国家;76%的人所在的国家长期处于治理糟糕、经济政策拙劣的环境中。许多国家落入了不止一个陷阱。

应该做些什么呢?柯里尔认为,贸易尽管有各种潜在好处,却不能帮助处于最底层的10亿人。鉴于亚洲生产商的低成本和成熟的市场地位,这些国家无法成为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服务的出口国。它们无法与中国或越南竞争。同样地,如果不是要利用它们的自然资源,私人资本也不会流入这些国家。问题恰好相反,这些国家面临巨额资本的外逃。柯里尔估计,1990年,非洲几乎40%的私人财富放在海外

柯里尔对援助——至少是援助本身——发挥作用的能力也持怀疑态度。他相信,援助可以帮助、并且已经帮助了最贫困的10亿人。但是,援助的作用是维持生计,而非启动持续增长。他对无条件预算支持能够奏效的观点尤其表示怀疑。毕竟,我们已经对无条件融资的后果进过实验:石油收入。援助游说者所青睐的债务减免,是援助行业能够提供的与石油收入最为接近的东西,其倡议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援助无法使这些国家摆脱陷阱。它无法停止冲突,尽管它可以在冲突结束后提供帮助。它对自然资源陷阱束手无策:事实上,它就像是拥有另一项自然资源。它可以帮助内陆国家改善交通设施,但无法消除拥有恶邻带来的灾难。

那么,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最贫困的10亿人所在的国家呢?柯里尔提出了三条建议:首先,军事干预;第二,为改善治理而制定法律、条例及宪章;第三,贸易优惠。

军事干预的做法虽然存在争议,但理由是最显而易见的。内战的代价如此高昂,因此,适时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成本有效的(尽管这不是必然的)。

第二个领域要求高收入国家作出改变:一个改变是不再接受从最贫穷的国家掠夺来的金钱;另一个是消除其企业的贿赂行为。最贫穷的10亿人所在的国家,还需要制定宪章,完善治理:自然资源的透明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英国的采掘行业透明度行动计划(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EITI)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本书还建议为民主、预算透明、冲突后的形势和投资制定宪章。

这种观点似乎很天真。但欧盟(EU)已经证明,外部标准可以造成巨大差别。这些国家为什么不能签署关于改善治理的宪章,以换得更多援助呢?这不是帝国主义。这是为自己的人民谋福利。

第三个建议是,允许来自最贫穷10亿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无限制地进入高收入国家市场。柯里尔认为,只有这样,那些资源贫乏的国家才有可能进入全球制造市场。

本书分析透彻,还提供了大量建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许多非政府组织被误导的经济理论的驳斥。柯里尔深入剖析了全球应如何应对其最大道德挑战。这本书还展示出,西方政府和其它外部参与者目前距离给予这些国家迫切需要的援助还有多远。 FT Martin Wolf

一味的援助是无用的,援助只能起一个杠杆作用,激励非洲人自己奋斗,于是援助需要条件。但是这个逻辑在过去几十年内不起作用,为啥子,不是这个观点不对,而是执行的不够彻底,一个问题,谁来激励援助人持续不断的援助呢?上帝,还是自然资源?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这些贫穷国家都没有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无法公平保护私有产权。


Greenspan and Democracy

金融体系其实是一层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的集合,人民把资金委托给他人。如果没有制度去监督这个委代关系,那么高杠杠化是纳什均衡。导致的结果当然是囚徒困境,即金融危机。
Alan Greenspan, writing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Economist, argues that in the future banks will need more of a capital cushion than they needed before the crisis because holders of bank liabilities will require them to hold more capital. "Today, fearful investors clearly require a far larger capital cushion to lend" t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other words, there's no need for additional regulations requiring banks to have more capital. The financial market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Greenspan has learned nothing at all.

In 2004 and 2005, when many economists warned that a speculative bubble in home prices and home construction posed a risk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Greenspan brushed aside such worries, saying housing prices never declined. Before that he had resisted calls for tighter regul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s and other instruments which allowed people to borrow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afford. He had also opposed tougher regulation of derivatives. Almost a decade earlier, Greenspan had urged Congress to knock down the regulatory walls that separated investment and commercial banks, thereby inviting investment banks to place huge bets with other peoples’ money.

Barely two months ago, when Greenspan appeared before Congress to explain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 economy, Representative Henry Waxman asked him pointedly: "Were you wrong?"


"Partially," Greenspan responded. "This crisis has turned out to be much broader than anything I could have imagined."

It might be argued that Alan Greenspan’s failure of imagination was not just about the scale of the crisis. More basically, his ideology had made it difficult for him to imagine what could happen when financial markets are left to themselves. He had supposed that the interplay of millions of self-seeking individuals would make government regulation unnecessary – except to prevent outright fraud or theft. To Greenspan and others like him,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represented the almost perfect form of the free market, because buyers and sellers were could gather almost un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one another, at almost instantaneous speed, at very low cost. Not only would the financial market be self-correcting, but it would automatically give us everything we might reasonably wish from it.

Greenspan’s real failure of imagination was his inability to believe there are useful market rules beyond those that protect private property and prevent outright fraud. This, presumably, was why he kept insisting for so long that government be held at bay.

But now the United States has chosen to deal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by buying up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shares of the nation’s major banks and its largest insurance company, underwriting the loans of a large portion of the nation’s home-lending industry, and is on the verge of underwriting the nation’s largest automobile makers. Yet little if any of this largesse has found its way to the broader public – to homeowners in danger of defaulting on their mortgages and losing their homes, small businesses close to insolvency,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cutting public services because of budget shortfalls, families unable to afford health insurance, or young people unable to obtain loans to finance university tuition.

The ideology of a perfectly self-correctly free market has given way to w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a raid by America’s biggest banks and corporations on the public purse, supposedly justified by benefits to the broader public which seem never to materialize. What happened to the ideology? On closer inspection, it turned out to be something of a cover all along.

During the same years Greenspan called for deregul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Wall Street was accelerating its bankrolling of the U.S. Congress.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firms contributed larger and larger amounts of money – not just to conservative Republicans who might expect such support but also to Democrats who had never been so graced before. According to 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Wall Street firm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both parties during these years. Their share of total donations to the Democratic Senatorial Campaign Committee, for example, rose continuously, from 5 percent during the 1999-2000 election cycle to 15 percent by the 2007-2008 cycle.

The money was accompanied, and often raised, by Wall Street lobbyists who pushed Congress in the same direction Greenspan urged – blocking regulation of derivatives, weakening oversight of subprime mortgage lending, and preventing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from doing its job.

To take but one example, the collapses of Enron, WorldCom, and several other giant corporations in 2002 revealed a troubling pattern of credit-rating agencies repeatedly assuring investors that such companies were good investments until just before they went under. When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sked Congress for additional authority to oversee the credit-rating agencies, Wall Street and its lobbyists blocked the measure. With hindsight, it’s clear why. 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s were paying the agencies to rate variou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after first advising the firms that issued them – and collecting fees – on how to package them to get high ratings. Years later many of these same securities, based on risky loans, would prove to be worthless, threaten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rldwide.

Apparently Greenspan hasn't learned anything from all this, but the rest of us have no excuse. The real choice ahead is between democratic capitalism and authoritarian capitalism. China is perfecting the latter. But unless we are careful we – the citizens of democratic capitalist nations – will discover that our form of capitalism has become more authoritarian than democratic.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surely poses a test for capitalism. But it is also a test of democracy.

The Debate to Come over Wall Street, Autos, and Everything Else: Cyclical or Structural?

First prediction for 2009: A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public's view of the bailouts of Wall Street and Detroit, and the views of the direct beneficiaries. The public believes the bailouts will permanently change these industries, but industry insiders don't really want to change.

Exhibit one is Goldman Sach's CEO Lloyd Blankfein, who says the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doesn't need to change.

What? Goldman got $10 billion of taxpayer money precisely because it and other big banks were so over-leveraged they threatened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I can understand why Blankfein doesn’t want to change. He took home $54 million last year. (He has foregone a bonus this year and is taking home a piddling $600,000.) But the public expects real reform for its $10 billion at Goldman and tens of billions more in other major banks.

Blankfein isn't alone. I've heard the same thing from CEOs and directors all over the Street. They see the problem as cyclical, not structural. "The economy stinks," they tell me, "but it'll turn around in 18 months, and then we're back to the same business."

Or take the Big Three. They've agreed to become far more fuel efficient, as a condition for their bailout. But they promised this before -- during the oil crisis of the 1970s, when Congress threatened higher fuel-economy standards. But after the crisis passed, they never delivered. Why? Because their biggest profits were in gas guzzlers that consumers wanted to buy as soon as the first oil crisis was over.

Will history repeat itself? Now that gas prices are half what they were six months ago, consumers who can afford it are suddenly less interested in fuel efficiency. They're buying fewer hybrids and showing renewed interest in SUVs. So why should we think Detroit will revolutionize itself?

I'm not so cynical as to accuse anyone of bad faith. It's just that both Wall Street and Detroit earned big bucks from their old strategies, before the bottom fell out of the economy. So it’s natural they’d view the bailouts as ways to hold on until the economy rebounds. And it's clear they see their problem as cyclical, not structural.

Right now, Wall Street and Detroit are willing to say whatever they need to say to keep the taxpayer money coming. But when the economy begins turning up, my betting is that their Washington lobbyists will push back hard against any major restructurings the government wants to impose on them. New regulations of Wall Street will be watered down and circumvente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Big Three for green technologies will be resisted.

Yet the bailouts have been sold to the public as means toward fundamental change in finance and autos. If the bailouts are to do what they're supposed to – stop Wall Street from wild risk-taking with piles of borrowed money, and push the auto industry into making fundamentally new products that conserve energy -- Washington will not only have to set strict standards now and in the months ahead when the bailout money flows, but also hang tough when the economy begins to revive.

The emerging debate over Wall Street's and the Big Three's ongoing obligations to reform themselves is but one part of a much larger national debate we'll be entering upon in 2009 and beyond -- whether the economic crisis we're experiencing is basically cyclical (in which case, nothing really needs to change over the long term, after the economy gets back on track) or structural (in which case, many aspects of our economy and society will needs to change permanently).

生物进化和经济增长

GDP增长,手机持有量增长,汽车马路上跑,耐克出新款球鞋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外之物的变化!
有谁注意了人本身的变化,即生物进化!我的大脑是否变聪明了,我们的体力是否提高了,我们对于病毒的天然免疫力是否增强了,将来我们是否可能长3支眼,……
而这些变化都是在一点一点的量变,一个可以影响全人类的突发事件可能成为生物进化质变的导火线。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除了人以外的其它物种的变化,比如说因为环境污染导致鱼的变黑

Bernard Madoff and Ponzi Schemes

这种骗局不会有结局的,只要人的贪婪不结束。
当然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加入强制性报表披露和CPA审计,投资者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但是,目前只有公开上市的公司才是强制的。
The most interesting question raised by the scandal is why though it apparently continued for decades it was never detected by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even though beginning eight years ago a money manager named Harry Markopolos began bombarding the Commission with letters accusing Madoff of operating a Ponzi scheme. (The fact that Madoff did not sue Markopolos for libel should have been another warning sign.) There are two hypotheses. One is that regulation is hopelessly inefficient, and that it should be up to investors to protect themselves as best they can against securities frauds. The SEC's budget w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2004 in reaction to its failure to have detected the Enron, World Com, and other financial scandals that erupt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yet it still failed to detect Madoff's scheme. The other hypothesis is that under Chairman Christopher Cox (as under the first chairman appointed by President Bush, Harvey Pitt), the SEC has been too trusting of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as part of a general philosophy of deregulation, small government, and laissez-faire that has characterize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 SEC does seem to have been asleep at the switch quite a bit of late.

你看到的是哪一个中国?

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关系教授Harold James在《中国模式的崛起》一文中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目睹了西方金融市场的动荡后,很可能会认为中国那种中央控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比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更有吸引力。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却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南柯一梦》中指出,中国的农村家庭收入和GDP增长率之间的鸿沟持续存在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根本不值得效仿。

但这似乎并不足以反证美国的经济模式就更好。美国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和Emmanuel Saez分析美国国税局的统计数据后发现,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美国收入最高的那1%人口其年收入增幅在2002至2006年期间达到11%。而其余99%的美国人这期间的年收入增幅不足1%。2002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48%,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则约为10%,如果按照黄教授所说──中国农村家庭收入增幅只有中国GDP增幅的一半,那么中国农民在此期间的年收入增幅应在5%左右,这样看来,美国家庭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鸿沟”比中国还大,难怪美国经济要先于中国出问题了。

但这同样不能反证中国模式要优于美国模式,至少四川大地震中一些遇难小学生的家长可能持这种观点。他们申诉自己的孩子是死于校舍低劣的建筑质量,但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拒绝受理这一诉讼,理由据称是政府的“内部文件”明确要求任何法院不得受理此类案件。

对于那些评价中国模式的人来说,恐怕先要搞清他看到的是哪一个中国。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

本文内容归道琼斯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地道战、日本侵华、美国打伊拉克、企业并购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高家庄的地道战,少部分人民的顽强奋战,日本人的处处受阻,美国打伊拉克也受阻。
为什么?有些企业并购成功,有些企业并购失败,为什么?
基于一点事实是,任何被合并方都会有阻碍合并的阻力。日本打中国是被教育的人民,这些人被教育成日本人是坏蛋。而日本人也确实挺傻的,似乎打中国就是为了杀人,不知道什么叫着企业并购,以及文化整合吗?美国打伊拉克更说明了文化整合的重要性,但是伊斯兰文化太难整合了,布什被鞋扔了。
企业合并比国家合并更容易一点,量小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企业中人的归属感不是很强,不像国家,人民都说自己是哪国人之类的,打起来难,会遭到顽强抗争,即使打下了,还得面临文化整合的困难,美国在伊拉克即使如此。
但是,顽强的抗争的损失是毁灭性的,8年抗争死了多少人,毁坏了多少物质存量!
为什么有人会顽强抗战呢?怎么去解释,他们被教育成死了都比做亡国奴强!还是遵循自利原则,只不过这种对于利益的偏好比较特别

Where Life Revolves Around Your Cellphone, the Factory Floor, and Forged Diplomas: A Q&A With the Author of Factory Girls

A major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nvolved how to lie your way through job interviews into an office position. This ultra-pragmatism is pervasive in Chinese society today; people are less concerned with abstract notions of right and wrong than with getting things done. In economic terms, this fosters a business climate in which companies copy each others’ products, steal employees and business plans, and compete ruthlessly over tiny profit margins. But with little trust or sense of long-term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they find it hard to grow and develop their businesses.

This system also takes an emotional toll on individuals. Everyone I knew in Dongguan had stories of being cheated and robbed and lied to, and over and over people told me, “You can only rely on yourself.” But even though this is a world marked by corruption and deceit, it is at the same time highly functional. It just functions by its own set of rules.

My promotion this time let me see the hundred varieties of human experience. Some people cheer me, some envy me, some congratulate me, some wish me luck, some are jealous of me, and some cannot accept it … As to those who envy me … I will only treat them as an obstacle on the road to progress, kicking them aside and walking on.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even more to envy!

Now I will talk about copying. I think copying is very important. Everyone always talks about how innovation is important. But you need to invest a lot of time to innovate and the risk is high. Why not take thing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proven to work in other places? That is copying.

A woman called a mami came in to tally which customers wanted sex and which just wanted to sing.

The girls entered. There were seven of them, wearing shiny gold evening gowns with spaghetti straps that made them look like high-school girls on prom night. … Each girl had a plastic tag clipped at her waste with a four-digit number. … If a man liked a girl, he would tell the mami her number …

If a girl went out with a customer for sex, the club charged 800 yuan for a single encounter; that was called kuaican, fast food. … Some of the girls didn’t like to go with men very often. The ones who did could make 20,000 yuan a month — $2,500, an astronomical sum in the migrant world. … [The karaoke girls] lived a casual and disorderly existence. In a city where most lives were ruled by the factory clock, they slept as late as they pleased and worked fewer hours than anyone I had met.

为什么好吃的地方都在小巷深处?

因为他们开始的时候没有机会发挥自己,借不到钱,社会没有公平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没有动力去奋斗了。

中国法院拒绝受理震区学生家长诉状



今年5月四川大地震中一所小学遇难学生的父母们称,法院拒绝受理他们将学生死亡归咎于校舍建筑质量低劣的诉讼。
法官告诉他们,政府的“内部文件”明确表示任何法院不得受理此类案件。德阳市法院对此不予置评。

渝5千公里2级路将免费

渝5千公里2级路将免费
重庆5000多公里二级路将免费通行,旅游优惠政策将延长1年,刺激市民出游…
搞笑。

贸易保护政策有利可图吗?

多哈回合谈判失败了,安查思说,更进一步的自由贸易谈判的好处是有限的,还没有完全放开的领域主要是农业和纺织品,而这些领域在富裕国家尤其敏感,令每个国家都满意的协议更加难以达成
现在大家已经理性的看待问题了,不会绝对的自由或封闭。评价的标准就是是否把蛋糕做大了,是否分配公平了。如果封闭一点能够把蛋糕做大,也未曾不可。但是一味的只为一个人的蛋糕做大,这种模式同样不具有可持续性。

西方试图用制度去解决委托代理关系,我们喜欢培养忠诚

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能力,道德),制度还是人本身变好,即变忠诚,哪个更好呢?不好说!不同情况不一样,但是制度似乎更长效,不会因人死而亡。
桃园三结义产生了源源不绝的忠诚,关云长千里寻主,过五关斩六将;刘玄德为报云长,命丧八阵图,魂失江东。这些都是好事,但是他们死后这忠诚就没有了,这也解释了中国人的沉沉浮浮。
三兄弟的忠诚保证了执行力,但是在遇到思考着诸葛亮之前,犹如无头苍蝇。他们是soldiers,而诸葛亮是thinker。

经济学未来向哪发展?

这是一个困惑。
基于市场还是计划,基于政府还是私人都谈够了,再研究就只能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说了,根本就是在打忽忽,没任何价值了。
私人与政府,现在都有价值了。重点是去把两方面发挥到极致。制度设计,需要人去实施。人总有犯错的时候,制度也不稳定。
当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的时候,就是另一个理论怀胎之时。问题是,原理论为前人带来了很多好处,所以他会极力去维护去修补他的理论,为新理论的出生徒增N多阻力。

Crazy conspiracy theorists

So Rush Limbaugh, Bill O’Reilly, and Karl Rove all claim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was a liberal conspiracy, generated either by evil mastermind Chuck Schumer or by wily journalists.

Why does such stuff flourish? Probably because there is no punishment for it — as long as you’re on the right, and I mean right, side. Let Michael Moore point out, entirely correctly, the close ties between the Saudis and the Bush family, and he’s blasted as a crazy conspiracy theorist. On the other hand, let Donald Luskin suggest, in 2004, that George Soros is planning to engineer a financial crisis to defeat Bush, and he gets to publish front-page articles in the Washington Post Outlook section declaring that there isn’t a recession.

为啥子经济学家没人能够预测到经济危机?

其实,经济学家中是有人预测到经济危机的,但是就是声音太多,决策者不知道听哪一个的,所以决策者就预测不到经济危机了。
这就好比地质学家谁能够预测到地震一样,其实是有人通过数据预测到的,但是就是大家看法不一样,所以有人预测到了也没用,一个他不自信,二个别人不信。
可能是因为数据不同吧,也可能是因为鸵鸟效用
困难的是,为什么经济学大家都预测不到呢?不是他们不是大家,而是因为大家是不会天天盯住数据去预测未来的,大家是研究理论解释现在和过去的。

Latvia is the new Argentina (slightly wonkish)

I’ve been saying this for a couple of weeks, but Edward Hugh has the goods.

Hugh puts his finger, in particular, on one gaping hole in the logic of the opponents of devaluation. We can’t devalue, they say, because the Latvian private sector has a lot of debts in euros, and a devaluation would make it very hard for borrowers to service those debts. As Hugh points out, the proposed alternative — sharp wage cuts, and basically a major domestic deflation — will also make it hard to service those debts. In fact, I’d be a bit more specific than Hugh: other things equal, a nominal devaluation and a real depreciation achieved through deflation should have exactly the same effect on debt service (unless some of the debt is in lats rather than euros, in which case devaluation would do less damage.)

This looks like events repeating themselves, the first time as tragedy, the second time as another tragedy.

资本主义就怕别人不还钱。信用和委托代理关系。怕人不还钱,怕人不道德

Going Green Is Way Out of Financial Crisis


Makower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8,000 machine-tooled parts that make up a wind turbine could be manufactured in auto plants by autoworkers.”
“According to Makower, President Bush “squandered” a chance to end the nation’s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after the 9-11 attacks.”
 This is a moment in time. It all depends on whether [President-elect] Obama and his team say green is the pathway to get out of this economic mess — that green is the way to create jobs and new businesses and save money. That’s the opportunity.
“Makower said if he had Obama’s ear, he would suggest he read Van Jones’ book, The Green Collar Economy, for ideas on how to turn the economy green.”